第222章 思考

马上记住书斋阁,www.shuzhaige.com,如果被U/C、百/度、Q/Q等浏/览/器/转/码进入它们的阅/读模式展示他们的广/告,建议退出阅/读模式直接到原站阅读。

    当李如洗发现自己成为陈爱萍时,她很难受。

    陈爱萍负面的情感实在太多了,寂寞、凄清、绝望、悲伤、怅惘……对孩子的失望,对衰老和死亡隐隐的恐惧,对丈夫的怀念……让她有一种被痛苦淹没的感觉。

    这种感觉不是瞬间的剧烈痛楚,而是一种沉浸的、腌渍的、绵绵入骨、无法剔除的感觉。

    她好像被腌在痛苦的缸里的一棵白菜,那些所有的难过,无所不在的,挥之不去,把她从头浸泡到尾,一直深入她每一寸皮肤,血肉和骨髓。

    生活在这样的负面情绪里,李如洗觉得,陈爱萍可能很快就会生病了。

    她想起自己曾经梦到过的那个跳楼的少年,这个梦给她的感觉有些类似。

    苦痛和困难来源于内心深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梦面临的困境比那个少年的梦要理性、好梳理,但从另一意义来说,其实这个梦比那个梦还要难解决。

    青春期的痛苦是混乱的,莫名的,难以名状难以言说的……要找到一个核心,让他认识到生的美好和价值,其实并不容易,但是年轻人又是懵懂而冲动的,血是热的,生来就带着生命的力量,要找几个方面刺激这种热血,令其留恋生,却也不是做不到。

    少年是易于改变的,乐于接受和学习的。

    但五十六岁的陈爱萍早就有了自己的价值观、习惯和生活方式,她是很难改变的。

    一个受过教育的五六十岁的人,是很不好糊弄的。

    ……

    李如洗仔仔细细地观摩了陈爱萍的心灵困境。

    对于衰老和死亡的恐惧,没有人能解决。

    人皆好生而恶死,可惜,随便是谁,终究也难逃一死。

    如果没有这种对死亡的恐惧,又哪来这个地球上的诸多宗教呢?

    李如洗总不能让陈爱萍去信佛吧?

    所以这个问题,她解决不了。

    陈爱萍怀恋自己死去的丈夫,这种悲伤同样来自于死亡,别离,正是所谓的“爱别离”之苦……这,她当然同样无法解决。

    好在,这两样虽然是她痛苦的底色,但却不是核心问题。

    在李如洗看来,这位陈阿姨最大的两个具体的痛苦:一个是孤独寂寞,百无聊赖;一个是和女儿的关系问题。

    第一个,其实好解决。

    陈爱萍年龄还不大,还不到六十岁,可以说,身体还是挺强健的时候,精力也挺充沛,这种状态,再延续十年,十几年,在七十岁之前都还不成问题。

    那么,完全可以再去私立学校或者培训学校工作个十年啊!

    人一忙起来,就没那么多时间去伤春悲秋,孤独寂寞了……

    再不然,还可以去旅游。趁着现在退休了,既有钱又有闲的时候,再不把全世界各地转一遍要什么时候转?

    这两者结合也可以啊……

    此外还可以写写教辅书,别让自己那么多年的经验白费了。

    或者写写教育方面的书也可以……

    亲朋好友,老同学,也可以多多联络起来了。

    孩子上大学和刚退休不是同学会的两个高峰期吗?

    之前的二十年一直在窝里育雏,还要顾着搭窝,顾不上自己的朋友,现在正可以继续友情!

    等过了七十岁,精力不那么充沛了,那就看看书,上上老年大学……广场舞如果跳不动了,可以打打太极拳,做做园艺,养只宠物……

    一个人,不能把生命的重心放到另一个人身上,否则定然是可悲的。

    不管那人是自己的爱人还是自己的孩子。

    就像一棵植物,若是重心不在自己的枝干上,而在旁边插着的辅助棍上,一旦那根棍子抽走,便只能倒了。

    何况棍子也会觉得累啊!

    陈爱萍首先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真正为了自己而活。

    解决了这个问题,也是很有利于解决第二个问题的。

    因为那根棍子感受到不堪重负的压力,也是母女关系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是陈爱萍最在意的。

    而在李如洗看来,陈爱萍和她女儿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确实是陈爱萍自己的问题。

    在李如洗成为陈爱萍之后,陈爱萍所有的记忆和情感她都了如指掌,自然也非常清楚她和她女儿之间发生的事情。

    陈爱萍是一个好妈妈,这一点毋庸置疑。

    她对女儿关心备至,无私付出,爱的深厚和真诚程度,和李妈妈对李如洗的爱无异。

    其实,李妈妈也有唠唠叨叨的时候,也有说别人家孩子比她好的时候,也有不放心她,给她各种提建议的时候。

    李如洗觉得,子女自己内心如果强大,包容妈妈这些有时候其实挺伤人,至少是不中听的小唠叨是不难的。

    但陈爱萍的女儿却未必强大,至少,她现在恐怕并不处于强大的时期。

    其实,子女在外,谁都是报喜不报忧的。

    如果生活中没什么喜,甚至只有忧,那确实会不知道该跟母亲说什么。

    生活本身已经够累了,还要去向妈妈强颜欢笑……

    至少,得让她能把日子过得略微顺当起来,才能做得到。

    可惜,陈爱萍并没有想到这一点。

    她只是一味想女儿不贴心,女儿不孝顺,女儿大了,翅膀硬了,女儿以前没听她的,所以导致现在不如意,而要改变目前困境的唯一途径,是照着她的建议去做……

    她没有去仔细了解女儿现在面临的困难到底是什么,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对未来有什么打算。

    在李如洗看来很正常的交流,对许多中国上一辈的爸爸妈妈来说,却并不是那么容易。

    在之前二十年的育儿过程中,陈爱萍,和很多那时期的爸爸妈妈一样,已经习惯性认为女儿的很多看法是幼稚的,不可取的,而自己的建议才是真知灼见。

    其实,陈爱萍以前也有过问女儿的困难和打算的时候:但是问困难的时候,她女儿报喜不报忧,说没什么困难,钱也够用,她就算了;问打算的时候,女儿刚说了一点,就被她认为不靠谱,给直接否定了。

    这之后,她就陷入到现在的情况里了。

    越是寂寞、想女儿,她就越多打电话。

    如果她女儿混得很不如意,很窘迫,本身生活处于濒临崩溃的状态,又不愿意让妈妈知道她的状态,那么,接到陈爱萍这样总是带有指责意味的电话,对她的心理负担是很重的。

    所以,才会选择逃避。

    而得不到爱的回馈的陈爱萍,就直接陷入到对女儿的失望和伤心中去了,她的每一次电话,就带了更多或明显或隐晦的指责。

    于是女儿就更想逃避。

    一个恶性循环,就这样造成了。

    而要解决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因为陈爱萍的女儿已经不信任妈妈了。

    不信任她会心平气和不带偏见地跟她谈。

    陈爱萍也曾许多次作出委婉的语气来跟女儿循循善诱的交谈,但一旦谈起来,就免不了带出点指责或指导的意思来,多次下来,她女儿已经相当敏感。

    李如洗得另外想法子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