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番外校园篇(2)

马上记住书斋阁,www.shuzhaige.com,如果被U/C、百/度、Q/Q等浏/览/器/转/码进入它们的阅/读模式展示他们的广/告,建议退出阅/读模式直接到原站阅读。

沈家是Z市出了名的富豪,家大业大,旗下?产业延伸到多个领域,人脉关系覆盖政商两界。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可能是个麻烦,会面临处分甚至是开除,但对于沈家来说事情解决起来很简单。

不过是赔被打进医院的那几家人一笔足够的医药费和安抚金,骂自己不成器的儿子几句,再?跟校领导说几句客套话,约个饭局送点礼物,事情就算是了结了?。

后面沈扶泽没有再?在学校里见过那几个人,具体原因不知,可能是嫌丢脸,也可能是其他原因。

沈扶泽原本想的是给这几个人一个教训,让他们不再?像苍蝇一样在自己耳边嗡嗡叫,这样一来确实不用听这几个人嗡嗡叫了。虽然解决的方法有所出入,不过结果一样就好。

沈邵山来学校一趟,大家都知道了?他是沈家养在外面后面又接回来的私生子,后面倒是没人再敢堵他。

大家好像都特别怕他,走路都离得他远远的。

只有几个胆子大或者是被家里“委以重任”的富二代会来找他打球,但也仅限打球,其余时候也不敢离他太近。

因此他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个人。

让他觉得神奇的是,在这一点上,许景末跟他一样。

正常来说,这个年纪的女孩子都喜欢结伴,要么两个人,要么三五个,挽着手臂边走边说笑,热热闹闹的,但他每次见许景末她都是一个人。

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回家,她耳朵里总是戴着耳机,手里总是拿着一本书,一个人安静的穿行在校园林荫小路上。

这几天他在别人零碎的话语中已经把?许景末了解得七七八八,说她家里有钱,是某个大牌化妆品集团董事长的女儿,说她成绩好,却性格冷,不爱交朋友,也不爱跟人说话,不过可能这是每个学霸的特性。

还?说许景末高一入学就被评选为校花,票数以断层式碾压第二名,因此被好多人追求过。

有个家境跟她差不多的富二代学长追过她,那学长相貌不差,就是成绩不好,她当时好像是给人出了几道题目,说答出来就考虑考虑,直接把?人吓跑。

有个暗恋许景末的男生大概觉得学霸只喜欢学霸,为了她发愤图强考到了年级第二,那男生清清秀秀也不丑,只不过家庭背景太普通,门不当户不对的,虽然喜欢却不敢追。

还?听说校外有个混混头目也追过她,那个混混家里有点小钱,连续一个月送礼物送花没用后,直接带了几个兄弟把?许景末堵住,逼她做自己女朋友。

许景末当然没有同意,那个混混隔天就被打进医院,更绝的是把混混打进医院的人不是许景末找来的,而是另一个许景末的暗恋者。

当然,这只是几个典型,许景末实际的追求者数量肯定不止这些。

而许景末显然对谁都没有兴趣。

这倒是引起了沈扶泽的兴趣。

沈扶泽在六班,许景末在一班,一班和六班教室分别在二号教学楼二楼的最左边和最右边,两边分别有楼梯,六班的同学都会就近选择自己教室旁边的楼梯下?去。

而沈扶泽不,他每次下早课或者放学都会穿过长长的走廊,经过二三四五班教室,最后往一班教室旁边的那个楼梯下?去。

许景末性子冷,人也佛系,她不跟人抢食堂,也不急着回家,每次下课铃响过好久,教室里只剩零星几个人的时候她才离开。

所以沈扶泽每次路过一班的时候都能在第一组第一排的座位上看到他想看到的人。

许景末总是坐得很直,手里拿着笔,目光看着笔头,思考问题的时候手会拄着下?巴,微微歪着头,夕阳洒在她削瘦的下?巴和肩胛上,课本上会落下一片阴影。

时间久了?,同学们开始谣传,说沈扶泽暗恋一个女生,每天绕远路上下?楼梯就是为了?看他暗恋的女生一眼。

关于他暗恋的女生是谁?有人说是二班的夏园园,因为有人看他们坐过同一趟公交车,有人说是一班的陈雅,因为沈扶泽曾经单独找陈雅出去说过话,还?有人说是四班的赵菁,因为他们性格很般配……理由是越来越牵强,锤是半个没有。

校园贴吧里【沈扶泽的暗恋对象】这个帖子直接被撕出三千层楼,创学校贴吧创建以来最高热度。

但是大家都撕不出结果,慢慢的,一班二班三班四班五班所有长得漂亮的女生都被拉出来遛了?一圈。

但没有人传过许景末。

大家对于沈扶泽的暗恋对象是谁各有说辞,争执不下?,但在许景末这点上,众人意见非常的统一:

——许景末,绝对不可能!

为什么呢?

许景末是学霸啊,学霸只爱学习,怎么可能对爱情有兴趣?她平时连看男生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对男生产生兴趣了?。

而沈扶泽这样富豪人家的私生子,肯定是从小得不到来自家庭的关心,养成冷漠阴鸷的性格。阴鸷少年,就应该配一个活泼小太阳去温暖他啊,电视剧里都是这么演的。

沈扶泽和许景末都是独立特行,都是冷冰冰的,两个冰属性的人在一起不得冻死?

因此这俩不管怎么看都没有可能!

撕了?三千层楼的同学们大概怎么都想不到,沈扶泽的暗恋对象,还?真?是那个完全没有可能的许景末。

其实一开始,沈扶泽并不觉得自己喜欢上这个人,他只是对许景末有点兴趣,仅此而已。

等他明白这个其实是喜欢的时候,枝芽已经长成苍天大树,溪流已经汇聚成海。

想要遏止已经来不及了?。

有很长一段时间,沈扶泽其实自己也不明白,他为什么会喜欢上许景末?

是因为她漂亮?因为她是学霸?因为她既是年级第一又是校花?因为她足够优秀?

还?是因为她曾经救过他?因为她为了救他还?受了?伤?留下?永远无法消除的伤疤?

是这些原因吗?

或者都不是。

只是因为,他们都独立特行,他们都不爱与人结伴,他们骨子里是冷的。

他们是同一类人。

同性相斥没错。

但是,在天性之中,人们总是期望得到熟悉的或相似的东西。*

相同特质,有时候是吸引的来源。

.

关于同学们八卦沈扶泽暗恋对象的事,许景末略有耳闻,校园贴吧里【沈扶泽的暗恋对象】的帖子她也知道。

毕竟撕了?三千层楼,至今还?在首页挂着,想不知道也难。

不过帖子里撕的内容她只是随意的瞥了几眼,看大家没有谣传到她身上来,她就没有再?看了?。

她对别人的暗恋对象没兴趣。

尤其是这样一个冷漠、冷血、自私、无礼、还?不懂得感恩的人。

她看着右手手心那个已经痊愈却再也消除不了?的圆形伤疤,觉得自己那天大概是脑子有病。

三中有每个月月末考试的规定,月考前?一天,要求所有同学清空桌子,许景末清理桌肚的时候,突然从最里面掏出了一支治疗烫伤的药膏。

外面还有包装盒,是新的。

她手心被烟头烫伤的那一天家里没人,她父母一个出差,一个在公司开会,伤口是她自己去医院处理的,药膏是她自己擦的。

等父亲出差回来,等母亲终于有时间问问她学校生活的时候,已经是一周后,伤口都差不多痊愈了?,也就没有说的必要。

因此她手心被烟头烫伤的事只有那天在场的人知道,那群混混已经进医院了自然不可能来做这件事,那就只有……

她弯下?腰去把?桌肚全部清空,也没有找到类似于纸条一类的东西。

她问后桌的陈雅:“你知道这个是谁放到我桌肚里的吗?”

陈雅看着她手里的药膏,吞吞吐吐半天才说道:“是……雪停的第二天早上,沈……沈扶泽把?我喊出去,把?这个给了?我,让我把?它?放你桌肚里,还?不许我说……”

陈雅说完后小心翼翼的观察着她的脸色。

许景末捏着药膏,包装盒被她捏得“咯吱”做响,她说:“我觉得沈扶泽不许你说的意思是让你不要到处乱说这件事而不是让你不要告诉我。”

她一口气说完才发现陈雅懵了,眼睛眨巴眨巴看着她,嘴唇颤抖着不知道说什么。

良久,她艰难的露出一个笑,有点抱歉的说道:“我刚刚语气有点不好,对不起。”

过了?两秒,她捏紧药膏又补充了?一句:“谢谢你。”

不知道是因为药膏的事情,还?是那天的夕阳太刺眼,她整个下?午都精神恍惚,最后一节自习课大家都在复习,她却复习不进去。

今天所有老师都被召集去开会,最后一节课老师不在,放学前?五分钟许景末就收拾好书包,铃声响起她就跟大部队一起出了教室。

楼梯下?了?一半,她没有从衣服兜里摸到耳机,想了想好像还放在桌肚里,她又往回走。

终于熬到放学的孩子们都是一匹匹脱缰的野马,她逆着人群走得特别辛苦。

总算挤上了?楼,紧接着她在人群中看到了沈扶泽。

周围都是穿着校服的人,但是沈扶泽太高了?,所以她一眼就看见。

夕阳给玻璃窗和大理石围栏镀了?一层淡金色的光,放学熙攘的人群在走廊上穿行,沈扶泽从走廊的另一边披光走来。

书包斜搭在肩上,校服外套没有拉拉链,露出里面宽松的白色卫衣,圆领上是修长的脖颈线条,和凸出的喉结。

他额前?碎发微微遮住眉梢,正对夕阳的原因,他眼睛微微眯着,愈发显得眼眸狭长。

一路走来,周围的人都不敢挤他,跟他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他的步伐很慢,好像不急着回家,还?不时的往别人教室里看。

但眼神都太随意,就是漫不经心的一瞥,不带任何目的性。

直到他走到一班窗边,他依然是那个缓慢的步伐,依然是那样随意的眼神往教室里一瞥,但又与前几次有所区别。

那个眼神目标明确,看向某一处就定住不动了。

他今天看起来心情不错,但在目光定在那一处的时候,眉头突然蹙了?起来,好像突然一下?子不开心了?。

许景末站在人群里,顺着沈扶泽目光看过去,她首先看到了她后座的陈雅,陈雅还?在整理书本,正在将书一本一本放进书包。

但沈扶泽的视线不在那里,他的视线落点还要往前?。

她顺着陈雅往前?看,她看见被夕阳的光分割成两块的课桌,看见课桌右下角的一小块涂鸦,看见陷在阴影里的椅子,还?有她正准备回去捡的,掉在桌腿旁边的白色耳机。

——那是她的课桌。

沈扶泽目光离开了?她的课桌,皱着眉在教室里巡视了?一周后,目光朝这边看过来。

她转身涌进大部队,成为“野马”的一员冲下楼梯。

速度非常之快。

隐约听见有人说:

“那是许景末?”

“她妹妹吧。”

耳机什么的,再?买就好了。

她是这样想的。

她没有想到,不久后她就拿回了?那个耳机。

——从沈扶泽手里。

作者有话要说:注:在天性之中,人们总是期望得到熟悉的或相似的东西。

——《盲目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