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档案Ⅰ 拔剑回首说从头·天地会

马上记住书斋阁,www.shuzhaige.com,如果被U/C、百/度、Q/Q等浏/览/器/转/码进入它们的阅/读模式展示他们的广/告,建议退出阅/读模式直接到原站阅读。

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帮会完全不同,华裔帮会的主体部分有着相对清晰的谱系。这谱系从天地会、洪门、清帮开始,绵延至今。虽然随着时代的推进,如今的帮派已经渐渐背弃了最初的道义本质。但如果想了解中国的帮会,那么我们就必须回到数百年前,回到那个仗剑江湖的侠者时代……

一、国姓爷之反清复明

公元1644年,明崇祯皇帝于煤山自尽。大明王朝灭亡。同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满族人入主中原,开始了长达两百多年的封建统治。然而在这两百多年中,汉人的反抗却从未停止过。从最开始的江南割据,到后来的郑成功据守台湾。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后,无数有志之士都在朝着驱除鞑虏的目标坚定前行。

这种坚持或波澜壮阔,或默默无闻,但归根结底都是以鲜血和生命作为代价的。在这场延续两百多年的斗争中,秘密结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而洪门天地会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事实上,有关天地会的起源,历史上说法众多、纠缠不清,基本可以说是一笔糊涂账。有的人说是延平郡王、国姓爷郑成功派亲信陈近南(即陈永华)从台湾西渡大陆,建立了天地会,立志反清复明。后来康熙皇帝派兵清剿福建南少林寺,作为总舵主的陈近南收留了逃出来的五人——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也就是所谓的“少林五祖”,令其开设天地会的分支机构,即称为洪门。

这种说法颇具传奇色彩,也更为世人所接受。大部分武侠电影及小说也都以此为背景编织故事,但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却依旧迷雾重重。

还有历史学家认为洪门天地会的始祖既不是郑成功也不是陈近南,而是洪二和尚万提喜(又称万云龙)。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洪门秘籍中曾记载了这样一句话:“始祖居住福建云霄高溪。”而乾隆十五年,在一次围剿“乱党”的行动中,又有犯人供称:“提喜于乾隆二十七年即在高溪观音庙传布天地会。”正是这分别来自官方与社团的两句话让天地会与洪门的起源陷入了更大的谜团。

那么,这个传奇的组织到底是谁创立的?

时至今日,这纠缠数百年的问题已然再无清晰的可能。而我也只能无奈地抛开这些争论不休的话题。

好在不管是哪种说法,天地会与洪门之间的关系都不难确定。无论是国姓爷建立了天地会,还是万云龙创立了洪门,总而言之一句话:在经过了一系列至今未知的事件之后,天地会与洪门成为了绝对意义的一家。

这是近现代中国最重要的帮派,他对中国历史所起到的巨大意义绝非是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暴力团伙所能达到的。

在创建之初,天地会(洪门)秉承着国姓爷郑成功的遗志,前赴后继,反清复明。多次发动武装斗争,重要的就有乾隆五十一年台湾林爽文起义,六十年台湾陈周全起义、嘉善起义、咸丰元年至五年广西大成国、升平天国起义,三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厦门小刀会起义。

以上这些起义虽然没有从根本上瓦解清政府的统治,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让满族统治者开始重视汉人的政治诉求。

可以这样说,没有压迫就没有反抗,而没有反抗就不可能获得尊重。洪门天地会一次又一次的斗争直接影响着满清统治者。汉人官员开始一步步走向清帝国的政治舞台中心,而位置也越来越高。到了清朝后期,李鸿章和曾国藩等人甚至直接把持着清政府的军政大权。这一切虽然不能说是拜洪门天地会所赐,但其中的意义却是不言自明。只是很可惜,这些走上政治舞台的汉人高官们,他们并不忠于自己血管里的鲜血,在他们眼里,大清帝国就是他们的一切的一切。

风云激起杀戮,铁血洗练江山。

洪门天地会在一次次重创之后又重新站回世人的眼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贩夫走卒为其流血,富家子弟为其拼命,即便是那些眼高于顶的名士大儒也都在共同理想的感召下,走进了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帮会。

队伍越来越强,能力自然也就越来越大。在数百年间,洪门天地会把种子撒向各个角落,而他们所获得的自然也是沉甸甸的丰收。有人曾这样感慨:“洪门其实就是汉门,因为丧失了中原的土地,所以在‘汉’(繁体‘漢’),字里要除去‘中土’就成为‘洪’字了。”这种说法虽然不知真假,但是却把这个帮会的使命表达得淋漓尽致。

驱除鞑虏,这就是洪门的宗旨,从国姓爷喊出反清复明的那一刻开始,历史便把重任交给了这个旷古绝今的帮会组织。

1894年,国父孙中山在广州发动第一次革命起义,有会党志士陈锦胜、李杞、候艾泉、刘裕、吴子材等积极响应。

1898年,孙中山发动第二次革命起义,又有兴中会、三合会、哥老会等洪门分支参与其中。

1904年,孙中山赴美国进行革命活动,抵达波士顿时,致公党的元老司徒美堂发动当地洪门人士热情接待,并安排食宿。

1909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的夏天,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商计卷土重来,又有南洋等地的洪门会党慷慨解囊。

事实上,我们历数辛亥革命前后的各种起义,洪门会党中出钱者大有人在,喋血者更是不计其数。作为骨干力量,洪门豪杰对革命所起到的作用不容低估。

1911年,黄花岗起义。黄兴率部攻击两广总督府,最后因遭清军围堵而败退。此役结束之后,经人检收革命军战死及就义者遗骨,得七十二具,葬于黄花岗。烈士大部分为洪门中人。

时间再向后推,“九·一八”事变后,洪门致公党领导广大党员积极投入抗日救国斗争,谴责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并通过海外洪门团体发动华侨支持国内的抗日救亡运动。其领导人司徒美堂联合各侨团组织、发动募捐救国,又亲自携带侨胞及捐赠物资到上海慰问十九路军。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南下,入侵东南亚各国,海外的洪门组织也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或组织华侨抗日武装,或参加当地人民的抗日军。甚至还有一些洪门人士更发动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抗战,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瑰丽之歌。

危亡之时,豪杰仍在!

旧时代的洪门没有辜负那个传说中的缔造者郑成功。

大明虽未复,但胡虏终去!不管是满清统治者,还是后来的日本人,这一切的一切最终都成就了洪门天地会的传奇。

二、红花绿叶白莲藕

在中国武侠小说中,英雄是闪光的所在,而门派则是江湖的根基。没有千差万别的门派就构不成江湖的恩怨,就会让江湖的精彩荡然无存。

虚拟的故事如此,真实的人间也是一样。

在旧中国的帮会历史上,除了洪门天地会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结社组织,在风云变幻的年代,他们同样是江湖的主角,聚啸于野、哄饮酒垆。这些组织的形成也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历史和原因,他们有着各不相同的宗旨,但是却在道义上共守着一种默契。历史的长河中,一个帮会就是一朵浪花,他们共同组成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江湖史。

“红花绿叶白莲藕”,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江湖神话。

红花即指洪门,绿叶则是清帮,至于白莲藕,他的历史可谓悠长之极,所代表的正是数代封建王朝都视为眼中钉的白莲教。在旧中国的江湖中,这三家帮会可以说是绝对的泰山北斗,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特别是洪门与清帮,可以说既有恩,也有怨,纠缠不清。

与洪门不同,清帮的创始人不是一个,而是三个,分别是翁岩、钱坚及潘清。这三个人的身份也是异常复杂的。

翁岩,字福明,道号德慧,江苏常熟人,原籍山东东昌府聊城县鼓楼街,秀才出身,后弃文习武,在河南少林寺习艺,雍正二年加入天地会;钱坚,字福斋,道号德正,原籍山东东昌府聊城县,迁居河南,经商,雍正二年随翁岩加入天地会;三人中最年幼者潘清,字宣亭,道号德林,浙江杭州武林门外哑叭桥人。

翁岩、钱坚及潘清除了身具天地会的背景之外,还有另一重身份——他们都是罗教的信徒。罗教是明朝时期形成和流传的一种宗教,算是白莲教的一个分支,也被称为无为教和罗祖教。其创始人是罗梦鸿。罗教结合了佛教禅宗和道教中的许多教义和传统,在当时虽然信徒没有白莲教广泛,但同样影响颇深。

三位清帮的祖师爷,既是天地会的帮众,又是罗教的信徒,而且又出身少林。这样复杂的身份也就直接造成了清帮会众的信仰广泛。在后世清帮中,门人弟子不光要拜创帮的祖师爷,同时也供奉罗祖及禅门达摩祖师至六祖惠能,可谓博爱之极。

由于实行禅宗制度,所以清帮与洪门中互称兄弟不同,这个组织是拜师入帮,会众以师徒相称,崇尚“师徒如父子”。清帮组织比洪门更严密,规矩更复杂,于是也更加秘密。因此有言道:“清帮一条线,洪门一大片。”

在帮会理想上,清帮与洪门也有着根本的区别,他们的宗旨并不是“反清复明”,而是水泊梁山式的“替天行道”。在满清政府统治时期,清帮与政府的关系还算默契,雍正四年,清帮三位祖师揭下皇榜,创立粮运之道,一举奠基了这个百年大帮的经济根基。

由于和朝廷关系暧昧,清帮成立之后与洪门的关系曾经一度不睦。洪门一度将其当作叛徒,严禁门下弟子转投清帮,称“由清转洪,披红挂彩;由洪转清,剥皮抽筋”。

但是江湖纷乱,绝对的敌人是不存在的,清帮虽然与清朝廷关系暧昧,但暗地里对“反清复明”这一思想却并无反感。简单讲,清帮的选择虽然多少具有投机性质,但是在政治理想之外,这个帮会同样也坚守着传统的江湖道义,毕竟“替天行道”这四个字不是一般流氓恶棍能说出口的。

洪门与清帮在经过短暂的纠纷之后,渐渐达成了默契。之后两派仍多称“清洪一家”。尤其清代后期,不少清帮弟子也开始反清,两派逐渐减少敌对,渐渐合流。

总而言之,与洪门相比,最初的清帮虽不太光彩,但也不算多坏。虽然不对抗朝廷,但也很少祸害百姓。到了辛亥革命之后,清帮与洪门之间几乎达到了完美的共存。特别是抗战时期,两个帮派的弟子前赴后继、舍身成仁者众多,甚至于国共两党里也有很多人身具洪门与清帮的背景。而除此之外,在日寇占领上海之后,清帮第二十三代弟子杜月笙运用帮中力量,在情报和后勤方面也做出了相当的贡献。

与洪门和清帮在清朝时先后崛起不同,白莲教的历史极为悠长,甚至可以追溯到八百多年前。

公元1133年(南宋绍兴三年),由茅子元创立佛教分支白莲宗,因教徒“谨葱乳,不杀不饮酒”,故又名白莲菜,后逐渐演化为民间社群组织白莲教。

作为最初的纯宗教组织,白莲教起初并不参与政治斗争和江湖纷争。然而,随着南宋政权旁落,蒙古人入主中原,白莲教的教众也渐渐拿起刀枪,开始反抗。这可谓佛陀之怒,势毁金刚!白莲教众自此摇身一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和强大的反政府组织。

整个元朝时期,白莲教众的斗争从未间断,其组织和教义渐起变化,戒律也逐渐松懈,宗派林立。一部分教派改奉弥勒佛,宣扬“弥勒下生”。有的教徒夜聚明散,武装反抗元廷统治。至大元年(1308),朝廷忌白莲教势力过大,下令禁止。经庐山东林寺白莲堂主奔走营救,白莲教才在仁宗即位(1311年)后恢复合法地位。

元至治二年(1322),白莲教的活动再次被朝廷限制。此后双方矛盾不断激化,直至不可调和。风起云涌的反元斗争爆发后,白莲教众终于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历史的前台。在各路起义军里,红巾军的领导人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邹普胜等都是白莲教徒。他们以明王(即阿弥陀佛)出世和弥勒下生的谶言鼓动群众,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这之后,朱元璋崭露头角,其作战部队的主力也是以白莲教的分支——明教教众为主。以至于在他夺取政权之后,也自诩“大明王”登基,国号为“明”。而这也是帮会介入政治斗争的最典范案例。

明朝建国后,白莲教曾有过短暂的全盛时期,但为了政治稳定,朱元璋最终选择了鸟尽弓藏,宣布白莲教为邪教。

被朝廷抛弃之后,内心不甘的白莲教众再次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明洪武、永乐年间,川、鄂、赣、鲁等地多次发生白莲教徒武装暴动,有的还建号称帝,但最终均被镇压,白莲教的活动也渐渐转入了地下并逐渐形成南北联合的态势。

明朝立国近三百年,在这期间,白莲教的活动从未停止,历次农民起义均有其身影。明朝灭亡后,满族人入主中原,白莲教迸发了更大的能量。同时由于立场近似,他们与洪门天地会等组织也有了较为紧密的关系。所以,在“红花绿叶白莲藕”的后面其实还有另一句——“三教原来是一家”。

在清帝国时代,白莲教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叫嚣的老牌反政府武装大显身手,四处起事。特别是晚清时节,白莲教的各种分支帮会更是迸发出了无穷的力量,不论结果如何,他们总是愈挫愈勇。其斗争履历如果拍成电视剧的话,肯定是史上最牛的励志大片。

洪门、清帮、白莲教,在旧中国的历史上交相辉映,他们所共同缔造的江湖盛世足以让后人感慨万千。江湖在他们的手中真的是气象万千,光芒万丈。

三、儒者·豪强

傅青主:汉族,山西太原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座奇峰,被称为“清初六大师”,同时代人评价他“学究天人,道兼仙释”,“博极群书,时称学海”。

顾炎武: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汉族,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世称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浙江宁波余姚明伟乡黄竹浦(今黄埠镇)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王夫之: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汉族。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以上四人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儒、一等一的高级知识分子,所获得的成就足以名垂千古。但假如我们仔细探究的话,就会发现,作为文化阶层的杰出代表,这四人所体现的价值却并不仅仅限于学术领域。

明朝灭亡之后,以上这四人为反清复明呕心沥血、积极奔走。也正是由于此,在洪门天地会的族谱上,他们的名字高高在上,被列为创帮始祖。这所谓的始祖也许并不是说他们与帮会创立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却足以证明,正是他们的存在,才让洪门天地会有了几位类似于人格神的存在!

在这些始祖的精神感召下,天地会门生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继往开来,前赴后继。我们甚至完全可以说,这四人的存在对洪门天地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他们的存在,才让这个组织有了文化意义上的凝聚力以及更坚实的理想积淀和理论基础。

同样,在清帮的历史上,知识分子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其创帮始祖中翁岩曾为秀才,虽然身份不如洪门始祖显赫,但身为儒者,显然也具备了足够的文化底蕴。

文化知识为帮会带来了理想和目标,同样也带来了更为合理的组织架构和规则戒律。以洪门而言,其组织严密,分工合理,帮会规则详细而又充满道德约束力。与洪门一样,清帮在组织与规则上同样具有以上特征,其特有的“四庵六部制”甚至可以称为是帮会结构的范本之一。

严格的戒律让帮会有了道德上的准则,合理的结构则为帮会发展提供了最大的空间。

随着帮会组织的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其崇高的理想让更多不甘受异族统治及压迫的知识分子找到了情感的归宿。这类帮众虽然在行动力上具有一定的缺陷,但在组织与谋划上却有着无穷的能量!这些人让旧中国帮会增加了理性的组织能力,并逐渐将底层会众的暴力追求控制在了一个相对可靠的范围之内。由此,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讲,知识分子之于帮会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值得关注的。

随着洪门等帮会力量的逐渐强大,满清政府也在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施政方针。招纳汉人知识分子成为了其缓解民族矛盾的重中之重。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汉人精英渐渐开始分化,帮会的力量也逐渐减弱。到乾隆年间,洪门等组织的力量已然羸弱至极。面对这种情况,帮会中的有识之士在夹缝之中找到了发展的可能。天下之大,并不仅仅中国才有华人。也就是从这时起,洪门这个组织开始渐渐走出国门,并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

“天下洪门是一家”,这“天下”二字绝非浪得虚名。当历史走到十七世纪末的时候,满清政府羸弱不堪,而海外的洪门组织则积蓄了雄厚的实力。他们和国内的洪门弟兄一起掀开了波澜壮阔的大革命。

在这场民族自救的大变革中,身具帮派色彩的知识分子走上前台,没有帮派色彩的革命领导则选择栖身其中。

1903年,在经历了数次起义失败之后,国父孙中山于美国檀香山毅然加入洪门致公堂。并被封为“洪棍”之职。据说这个职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行使元帅的权力,调动洪门的人马。在孙中山加入洪门的当天,还举行了拜盟仪式,六十多名革命知识分子一起歃血为盟,走进了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帮会中。洪门至此搭上了革命的快车!

随着孙中山加入洪门,越来越多的革命知识分子也开始把目光投向那些老牌的反清帮会。同盟会中的另一位领导者黄兴也成为了洪门重要分支组织哥老会的“龙头”老大。

1911年5月,再次经历革命失败的孙中山二度赴美。并在旧金山与洪门致公堂大佬黄三德协商,决定将同盟会并入洪门——凡同盟会成员以前未有加入洪门的,一律加入洪门致公堂。对于这一盛事,当时同盟会与致公堂分别在《少年中国报》、《大同日报》刊登公告。这是孙中山继1903年加入洪门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孙中山既为洪门“洪棍”,则在洪门内部被尊称为“大哥”。洪门组织一般称“山”或“堂”,其中“大陆山”由孙中山开立。

至此,同盟会亦成为洪门一组织,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借助洪门的力量直接走上了烽火前沿。洪门的组成结构再一次回到了当年的巅峰,革命知识分子与帮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和错综复杂!

1904年秋,鉴湖女侠秋瑾加入洪门分支“三点会”,职位白纸扇。

1908年,陈其美加入清帮,属“大”字辈。

1920年,李济深出任洪门五圣山会办。

1922年,蒋介石加入清帮,属“悟”字辈。

而以此向后,这样的文化人其实还有很多很多……

X单元·江湖影像

推荐一:《少林五祖》导演:张彻

内容简介:清朝初年,朝廷为剿灭反清力量,调集各路武林高手,在少林寺内奸的应合下,火烧少林寺。胡德帝、李式开、马超兴、方大洪、蔡得忠等五名俗家弟子最终逃出生天,并在郑成功军师陈近南的带领下,开创了洪门天地会,投身于反清复明的洪流之中。

简评:简单来讲,这可以算是一部描写洪门天地会历史的电影。虽然其中不乏杜撰的成分,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天地会存在的根源——异族的压迫性统治。

其实,无论是郑成功建立也好,还是其他人建立也罢,这种底层帮会的形成往往取决于当权者的施政手段——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推荐二:《书剑恩仇录》导演:许鞍华

内容简介:电影主要描写了清朝乾隆年间,以陈家洛为首领的江南武林帮会红花会立志反清复明的故事。这其中既夹杂着兄弟之间的血脉纠葛,也饱含着民族大义留给世人的无穷慨叹……

简评:本部电影改编自金庸先生的同名小说,红花会亦可看做是天地会的影子。电影虽然仅仅截取了小说中的一部分,但从中还是可以一窥清朝中叶,汉人志士对异族统治的强烈反感。至于作品中所提及的乾隆身世,就权当一笑而过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