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记住书斋阁,www.shuzhaige.com,如果被U/C、百/度、Q/Q等浏/览/器/转/码进入它们的阅/读模式展示他们的广/告,建议退出阅/读模式直接到原站阅读。
我以前经常觉得记日记让我显得很“三屉馒头”,不像个职业杀手。三屉馒头,是小杜对senti-mental(多愁善感)的戏称。自打韩峰的日记曝光之后,我就觉得,其实记日记是一名大好青年未来功成名就或者身败名裂的捷径。否则以后万一不小心万古流芳了,连点事迹都讲不出,现在这个就当是原始资料,而且一步一步记录我成长及发家的过程。
顺的那波过去了。
不顺的这波来到了。
上次开刀的老太又被她儿子背回来。说回去以后一切都好好的,能下地做饭了,不晓得怎么了老感冒,淌清鼻涕,最近这段时间鼻涕已经变成雨水滴答不停了这才想起来是不是脑子开的刀出了问题。
一检查,果然是脑脊液漏了。跟家属说要重新开一刀,做个引流。老太的儿子当场脸色就很难看,责怪我们手术做得不成功,让老人吃二茬苦受二遍罪。
老大跟他解释,这种不是事故,是手术概率问题。一百个人里总有一个到两个,摊上谁只能是遗憾。医生在手术台上,谁都掐算不出谁会是那个漏的。我们也不想。
老太儿子问:“那这个手术费用多少?”
“三万五到四万五之间。”
老太儿子一脸痛苦,“那你们的失误也要我们承担吗?这个钱很不小一笔呢!”
老大非常尴尬,他想半天说:“这个只能是家属负担。因为它不是医疗事故。它是脑部手术到现在为止都没解决的难题,找不出规律,找不到原因,每个个体是不同的,有些人花了钱,病也治不好,有些人花了钱,就治好了,碰到这种情况,我们也很为难,这个费用,让我们出,好像也不合适。”
“你们怎么能这样呢?说开刀的时候都要开的,开完了好坏不管了。开好了都是你们的功劳。开坏了跟你们一点关系没有,都是我们自己长得不好。要不然就是科学没有达到。那你们承担什么责任呢?”
“我们的责任当初开刀的时候就告诉过你,告知你手术是有风险的。但不开是肯定不行的,瘤子已经这么大了,一时也死不了,你让她这样痛苦你自己也看不下去呀!再说了,刚开始你来医院的时候,就应该知道这个手术很难做,要不然别的组也不会不收你。我们收你的时候就跟你说了不能包好的呀,当初坚持要开刀的,也是你呀!这点上。大家要相互体谅。”
“那你确定引流以后就没事了吗?”
“我不能确定。我只能说,对于这种手术后的并发症,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大多数人都能解决掉,但只要是手术,那还是有风险的。”
“一到这个时候,永远是这个样子!没一句肯定的话,责任和钱属于我们,你们啥都不管。你就老实跟我说,开这个刀,到底风险有多大?”
“一般,不会超过开那个瘤子。”
“跟开阑尾炎比呢?”
“没法比。我是神经外科医生,没开过阑尾炎。”
“阑尾炎是小手术啊!一般人都不当个事的。”
“但也有人死于阑尾手术……”
“那就要找医院的麻烦了啊!阑尾开死人,不是谁都接受不了?”
“我们只能尽力。我们肯定不会去故意开坏一个手术。对哪个病患,我们都不可能做这种砸自己招牌的事。你要相信医生,这点职业道德我们还是有的。我们会尽力,但结果如何,还是要听天命。”
“哎呀,你们这样就是在推托责任嘛!”
“那要不然你再考虑考虑?”
“你让我怎么考虑,手术是你们做坏的,现在要我们考虑。按说做坏了修补也是你们的事啊!”
“是我们的事啊!但前提是,它不是做坏了,它是一种概率。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你只有面对这个现实,我们才能继续进行手术啊!”
“我现在跟你们说什么都没用啊!第一刀是你们开的,你们怎么说就怎么样啊!第二刀,也只能你们开啊!我放到别的医院谁会接受呢?”
“那你如果同意了,我们准备下周给老太太动手术。”
老大出来就跟我说:“这个人很难缠的,不太说得通道理,我们还得在手术前跟家属谈一次,借用一下医务处的会议室,准备好录像和录音。”
我现在才知道,老大们对病患的判断,直觉是准确的。他们怕的不是一万,而是万一。对于那些没有万一准备的人,他们不愿意触碰。
这个娄子,当初是我捅的。
六六:
殷大奎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实施十周年大会上称,由国家卫生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支持举办的本次调研,就执业环境现状、医疗纠纷、医师维权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对北京、广东、辽宁、山西、河南、贵州、四川、青海等地3182名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7.44%认为当前医师执业环境“良好”;有48.2%想放弃医师职业;91.9%认为自己付出与报酬不相符,超过一半认为医师的收入差于教师。
网友:
我是一名医生。我们医院的老医生都在感叹,等他们退下以后,不晓得找谁看病,现在的小医生们让他们胆战心惊。他们当年学医的都是优秀学生,现在来医学院的学生,都是一类优秀大学考不上剩下来把医学院当保底的。而且现在片面追求高学历,本科毕业不去医院开刀。错过了手最灵活的时期,等博士毕业了二十八九岁再开始拿刀,手硬得一塌糊涂。医生就是个技术活,越早开始手越灵巧,科研好,杂志文章发得好,并不代表你开刀技艺高。
所以,你们去医院看病,找年轻的博士或者博导,其实是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