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节:二十毫米的机关炮

马上记住书斋阁,www.shuzhaige.com,如果被U/C、百/度、Q/Q等浏/览/器/转/码进入它们的阅/读模式展示他们的广/告,建议退出阅/读模式直接到原站阅读。

三天,三天的时间说长不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算是弹指一挥间。三天说短,也不断。三天,对于战争时期的中日双方来说,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孝感机场内,日本航站长那拿着电令的手,不停颤抖,额头的汗珠一颗一颗的滴下。这份电令,署名山本五十六。电令中,明确要求他们必须在三天内,完成包含九五式战斗机、九六式舰载战斗机,合计所有六十架飞机的改装任务。
分别制作特殊副油箱,已是令人头疼。再加改装油路,这在当时的战场加工水平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山本五十六向来如此,不惜成本的战争计划。他一直坚信“在军队,没有不可能。”
孝感机场,机修库内。所有地勤、机械修理工,全部都拿着焊枪蹲在地上。焊接所产生的刺眼白光,此起彼伏。他们用最快的速度,在加工制作那特殊的副油箱。焊接的速度是平时的几倍,还二十四小时轮班,中间没有丝毫的间歇。劳累的身躯,仅仅只用那荒谬的天皇来补充体力。
正在改装飞机油路的机械工,更是卖力得紧。干净的人爬进机舱,出来就是个黑炭,然,孜孜不倦的进行着重复而费力的工作。
白市驿机场内,杨文海驾驶E-15驱逐机,在天上表演各种高难度飞行动作。他在3000米的高度,关闭了发动机,任由飞机做自由落体运动。当飞机落入云下的时候,大家完全看见了飞机的姿态。
一名飞行员大声道:“天啊!大队长在做什么?螺旋桨都不转了,就这么任由下落。”另一名飞行员道:“这种方法,以前陈纳德上校在南昌教过早期飞行员。怎么他也会?这是陈纳德的专利动作。”
张正龙笑了笑道:“陈纳德是“秋千三人组”的队长,而杨文海的老师是其中之一。那三个人应该都会,他会自然就不奇怪了。你们别惊讶了,好好看,好好学。”说罢,所有飞行员,眼睛都不眨的看着杨文海座机的每一个细微动作。他们一边看,脑海中一边想杨文海的驾驶动作。
杨文海为了让飞行员们看见他的拉起姿态,他特意以最低极限拉起。飞机在离地面只有160米的时候,机头开始向上,离地面只有80米的时候,飞机才开始爬升。发动机的声音震耳欲聋,两翼的襟翼上下摆动的姿态,也一览无余的出现在飞行员们的眼中。
也就在飞机拉起的瞬间,所有飞行员无不拍手称快。杨文海之所以先教这个动作,是因为这个动作最实用。他认为飞机在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时候,没有特意的驾驶操作,只能靠风速、风向等自然现象,来决定飞机的运动轨迹。这种没有规则的极速下降,让日本人最抓不住规律,也极易摆脱敌机的咬尾。
就在飞机拉起到1500米的时候,杨文海让飞机做紧凑式螺旋机动,向上前方飞行。飞机在爬升的同时,向前飞机,并做360度旋转。
此刻,下面的飞行员大声道:“这是英麦曼螺旋机动,摆脱水平敌机和追击上方敌机都可以用。太完美了。”
另一名飞行员道:“在书上倒是看过,美国教官也做过,确实没有这么完美啊!”赵兴国笑了笑道:“好好看吧!精彩的还在后面。”
果然,杨文海在做完螺旋机动之后,立马让飞机的机头向后,机腹向上。再做反方向的螺旋飞行,飞机往反方向而去。完整的来看,就是飞机在天上保持螺旋状态,做横向抛物线运动。用这个动作攻击完上前方的敌机后,快速撤离是最好不过的了。
杨文海深深的知道,对于目前的中国飞行员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攻击和撤离。针对这两个特性,和有限时间内飞行员的接受能力,他决定先教这两个动作。
飞行员们都兴奋得跳起来拍手了,有的大声喊道:“这是英麦曼螺旋机动的升级版,英麦曼回转,连好多美国教官都不会。”另一名飞行员说道:“这个动作是英麦曼继螺旋机动的升级,用于攻击后迅速撤离。”
飞机缓缓落地了,当大汗淋漓的杨文海,向飞行员们走来的时候。他们全速冲过去拥抱杨文海。更有甚者,大声喊道:“杨教官,杨教官”
之后,杨文海时而在天上带飞,时而地上教学,讲各飞行动作的要领和注意事项。飞机停在停机坪时,趴在机翼上,让飞行员们在驾驶舱按他说的要领模拟驾驶。而美国波兰特华侨航校毕业的张正龙,也就成了他的助教。
自然赵兴国就成了学员,张正龙有时候还摆出教官的姿态,故意气他,气得他火冒三丈。就这样,中国飞行员们的特训也就开始了。
这三天真发生了不少事,孝感机场在紧张的改装战斗机、白市驿机场在紧张的教学,而真正的大事,却发生在日本本土。
名古屋三菱试飞基地内,山下一辉扣上飞行服的扣子,然后戴上飞行帽,戴上护目镜。他第一个走出换衣间。紧随其后,有十二名日本飞行员走了出来。
他们是一空曹,北畠三郎、二空曹,大木方男、二空曹,藤原喜平、空曹长,山下小四郎、二空曹,末田利行、三空曹,山谷初政、中尉,白根斐夫、一空曹,光增政之、二空曹、岩井勉,一空曹,高冢寅一、二空曹,三上一喜、三空曹、平本政治。
这些名字只会在这里出现一次,因为这些人在不久的将来,会为中国空军带来毁灭性的的灾难,出现一次足矣恨记一生。(山下一辉的原型,部分源于零战队带队长机进藤三郎大尉。)临时帐篷下,还是原班人马。除了总设计师掘越二郎,就是那些个设计师和情报人员。一名情报员笑嘻嘻道:“大尉,看你神采奕奕,提前祝你们试飞成功。”山下一辉并未多言,只是敷衍一笑。
此刻,刚刚出厂的十三架零式战机全部停在了机场跑道的起飞线上。十三名飞行员在跑道边上,整齐的站成一排,他们在等着掘越二郎最后的训话。
掘越二郎向飞行员们敬礼道:“首先,我仅代表三菱重工公司,向各位飞行员表示感谢。你们放弃了原先的职位,甘愿为帝国的航空事业奉献,这种精神值得嘉奖。”
掘越二郎接着说道:“试飞员是一个充满了危险与挑战的职业,而且要求极高,必须要有全方位的技术,能够处理各种空中特情。而,在站的各位,就是精英中的精英,飞行高手中的高手。”
说罢,掘越二郎拿出东条英机签字的手令道:“不知道是哪位将军,向我们的首相进言。要尚在实验阶段的零式战机,直接在支那上空完成最后的实验。首相问了我的意见,我的意见是必须先经过这最后的本土飞行实验。”
“因此,从数百名试飞员中,挑选出了最优秀的各位。十三架飞机,十三个精英飞行员。今天,你们将在首席试飞员山下一辉大尉的带领下,完成空中编队攻击实验。我能否在这手令上签字,就看各位了。”
说罢,他向飞行员们敬礼道:“各位,加油了。”礼毕后,他严肃的下令道:“登机!”
山下一辉带领着十二名试飞员,小跑前进。在跑道战机那简短的路程中,山下一辉深深的知道,进言者定是山本五十六。
十三架白色机身、全金属外壳、流线型设计、扁平机翼、超薄外壳、可收式起落架、大视角封闭式座舱,并配有中岛荣十二型,也就是带有十四个缸体的星型发动机的零式战机,稳稳的停在停机坪。它们一一出现在山下一辉的眼里。在山下一辉心中,这是最完美的飞机,全身白色,只有整流罩是黑色的。
掘越二郎下令道:“高速起飞!”令后,十三架飞机直接以最大功率开始滑行,终于十三架飞机于七十米红线内顺利起飞了。掘越二郎见后,高兴地在实验结论毙写道“在七十米内成功起飞,合格。”
飞机很快的,几乎是垂直爬升到10000米的高度。山下一辉看了看仪表盘及身后的机队后道:“长官,我机队全部成功飞达10000的高度。”掘越二郎满意道:“好,降低高度至3500米,后全速航行。”
说罢,山下一辉带领机队垂直向下栽去,下栽的过程中唯有机翼有些轻微晃动,毫无其他异样。掘越二郎再次在结论毙写道:“垂直机动性能良好,合格。”
山下一辉及其他试飞员将油门踏到最大,功率调到最大。天空中的白云,飞速与那全封闭的玻璃摩擦而过。山下一辉看了看航速表道:“长官,最大航速515公里每小时。”
掘越二郎听后,哈哈一笑,满意的点了点头道:“好,飞向靶位地,对目标用7.7毫米口径机枪射击。”随后他再次在毙写道:“最大航速超过490公里每小时,合格。”
十三架飞机极速下降高度,地面上的红色靶标已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中。他们按下操纵杆上的机枪发射按钮,两挺高速机枪,快速吐出火舌。子弹在1000米的俯冲高度内,全部命中目标。山下一辉再次兴奋的说道:“长官,命中了。我机队全部命中。”
掘越二郎高兴道:“好,好样的,大尉。重新拉起,将装备的两枚三十公斤重的炸弹,全部丢入靶位。”说罢!他又兴奋的写下“7.7毫米口径机枪两挺,准确度达标,合格。”
山下一辉让机队重新拉起,在2000米的高度再次俯冲,他们在300米的高度鱼跃而起,同时两枚炸弹落下,准确的在靶位爆炸。山下一辉笑了笑道:“长官,我机队俯冲轰炸,全部命中。”
掘越二郎哈哈大笑道:“好啊!好!飞向东边的霸位。那是由6毫米的钢板做成的,去,在1000的高度,发射你们的两挺20毫米口径的机关炮。那将是你们最后的,也是最主要的考验。”说罢,掘越二郎收起了刚才的兴奋,眉头微皱,拳头紧握,一丝紧张由心中而生。
山下一辉带领着机队,转飞东边,新靶位出现了。他冷静的道:“各机,依次用机关炮射击靶子。”说罢他第一个俯冲了下去。在1000米的高度,两挺机关炮共计120发炮弹全部打中,每一颗炮弹都把钢板打穿了一个大洞。
就这样,飞机一架一架的俯冲射击,结果是全部成功。山下一辉兴奋道:“长官,我机队机关炮全部打中了,效果很好。”
此话一出,机场的所有人都沸腾了。他们欢呼,他们拥抱。因为这十三个人、十三架飞机可以直飞中国了,它们将在中国的天空进行战斗检验。
掘越二郎大声喊道:“好样的,大尉,你们成功了,返航吧!”
十三架飞机全部稳稳的返航。飞机还未落地,掘越二郎就早早的在毙写道:“机关炮实验合格。飞机各项指标优良,合格。准予飞赴战场,接受战斗检验。”落款是,总设计师掘越二郎。
返航途中,山下一辉平复了心情,平复了飞行员在得到好战机时的激动心情。他有些眉头微皱,因为三年多以前的一句话,重新出现在了脑海中。“山下,我要回国了,今天晚上的船,你我就此绝交。他日如果你因为战争动员令,而驾驶着盖有红戳的战机出现在中国的上空,我杨文海一定会毫不留情的将你打下。”
这是杨文海在回国前对他说的倒数第二句话,这句话在他返航的途中,不停的在脑海里重播